调解与和解制度的规定
根据调解机构的不同,我国调解的形式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法院调解和专业机构调解等。
一、人民调解
2010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司法辅助制度,是人民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法律制度,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
(一)人民调解的原则和人员机构
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1)当事人自愿原则;(2)当事人平等原则;(3)合法原则;(4)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
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公道正派;(2)热心人民调解工作;(3)具有一定文化水平;(4)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5)成年公民。
(二)人民调解的程序和调解协议
人民调解应当遵循的程序主要是∶(1)当事人申请调解;(2)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调解;(3)指定调解员或由当事人选定调解员进行调解;(4)达成协议;(5)调解结束。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当事人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应纠纷当事人的请求,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对属于其职权管辖范围内的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促成当事人解决纠纷。
行政调解可分为∶基层人民政府,即乡、镇人民政府对一般民间纠纷的调解;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些特定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或劳动纠纷等进行的调解。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三、仲裁调解
仲裁调解是仲裁机构对受理的仲裁案件进行的调解。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是中国仲裁制度的特点。该做法将仲裁和调解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还有助于保持当事人的友好合作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案例】
1.背景
某施工企业承接某高校实验楼的改造工程,因双方对实际工程量发生争执,导致工程竣工后长期不能结算。施工企业按照约定提起仲裁,要求据实结算工程款。仲裁期间,该实验楼因实施规划要求已被拆除,不能再通过现场测量的方法进行造价鉴定。在仲裁庭主持下,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据此制作了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签收。后因高校拒绝付款,施工企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高校则以调解书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为由提出执行异议。
2.问题
仲裁调解书是否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3.分析
生效的仲裁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法律效力。《仲裁法》第51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民事诉讼法》第237条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四、法院调解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调解,是诉讼内调解。法院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效力与判决书相同。在民事诉讼中,除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和当事人有严重违法行为需给予行政处罚的经济纠纷案件的情形外,其他案件均可适用调解。
(一)调解方法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二)调解协议
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1)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2)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3)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4)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五、专业机构调解
专业机构调解是当事人在发生争议前或争议后,协议约定由依法成立的具有独立调解规则的机构按照其调解规则进行调解。所谓调解规则,是指调解机构、调解员以及调解当事人之间在调解过程中所应遵守的程序性规范。我国从事专业民商事调解的机构有中国国际商会(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北京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等。
专业调解机构备有调解员名单,供当事人在个案中选定。调解员由专业调解机构聘请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工程承包、运输、保险、法律等领域里具有专门知识及实际经验、公道正派的人士担任。专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双方具有约束力。
六、和解的规定
和解与调解的区别在于∶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人参加,而调解是在第三人主持下进行疏导、协商,使之相互谅解,自愿达成协议。
(一)和解的类型
和解达成协议,在形式上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和解的应用也很灵活,可以在各个阶段达成和解协议。
1.诉讼前的和解
诉讼前的和解是指发生诉讼以前,双方当事人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执。这是当事人依法处分自己民事实体权利的民事法律行为。
和解成立后,当事人所争执的权利即归确定,所抛弃的权利随即消失,当事人不得任意反悔要求撤销。但是,如果事后发现和解所依据的文件是伪造或涂改的,或者当事人在和解时不知道该和解事件已为法院判决所确定,或者当事人对重要的争执有重大误解而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都可以要求撤销和解协议。
2.诉讼中的和解
诉讼中的和解是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双方的争执。《民事诉讼法》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这种和解在法院作出判决前,当事人都可以进行。当事人可以就全部诉讼请求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就个别诉讼请求达成和解协议。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原告既可以撤诉,双方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和解事项制作调解书,经当事人签名盖章产生法律效力。
3.执行中的和解
执行中的和解,是人民法院在执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过程中,当事人自行达成协议,自动履行生效和解协议的行为。
《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人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或者反悔的,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按照原生效法律文书强制执行。
4.仲裁中的和解
《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和解是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行为,不需要仲裁庭的参与。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又反悔的,可以根据原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七、和解的效力
和解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按照和解协议履行,另一方当事人不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履行,但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根据约定申请仲裁。
法院或仲裁庭通过对和解协议的审查,对于意思真实而又不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的和解协议予以支持,也可以支持遵守协议方要求违反协议方就不执行该和解协议承担违约责任的请求。但是,对于一方非自愿作出的或者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的和解协议,不予支持。
【案例】
1. 背景
某施工企业承接某开发商的住宅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结算完毕后,因开发商拒绝支付工程尾款,施工企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在庭下就所有诉讼事宜达成和解协议,于是施工企业撤诉。此后,开发商以双方私下达成的和解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为由,拒绝履行付款义务。
2. 问题
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3.分析
《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第50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因此,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属于依法处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除非具有《民法典》规定的无效情形,否则该和解协议有效,对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应当遵照履行,但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在开发商拒绝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和解协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