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电工方面的工作必须持有应急管理局颁发的电工证才能上岗作业,电工作业操作证每3年需要复审一次。一人一证持证上岗,全国通用。证书必须在应急管理部特种作业人员证书信息查询平台能查询到,才算是真实有效的。
考试形式:本人参考、单人单桌、分为理论科目和实操科目,满分均为100分,及格分均为80分。
目前电工操作证是全国联网的,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支持在异地复审证书。
证书在中国应急管理局平台:http://cx.mem.gov.cn/上面可以查询。
电工操作证的考试难度并不大,只要有相应的文化水平且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和练题,都是可以轻松取得证书的。
电工技术培训内容:
第一周:电工基础(安全用电法律法规)以及各种仪器仪表使用。
第二周:家庭电路布线(比如:一控、两控,多控等),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线路的运行,维护,检修等。
第三周:典礼拖动(机电及其各种控制电路,比如:电机直接启动,电机星-三角起动,自耦变压起动,异地控制,顺序控制等)。
第四周:变电,配电,输电以及二次回路的控制,运行,维护,检修等。
为什么电机外壳要接地?接地接在什么位置?
电机设备已经通过电缆的PE线外壳接地,还要不要在基础上做接地扁钢再接地呢?见下图,可以看出,不管有无必要,这个电机外壳就近接地工程一直在做着。那么到底有无必要呢?如果有必要,起什么作用呢?
主流观点1:设备外壳连接到另设的接地极,这是没有必要的。原因:接地故障电流主要沿PE线返回,只有极少部分沿另设的接地极返回。有专家戏称这好比TNS做重复接地,脱裤子放屁。
主流观点2:设备外壳连接到另设的接地极,是辅助等电位连接,是有必要的。这种观点的依据源自低压配电设计规范5.2.5条内容:当电气装置或电气装置某一部分发生接地故障后间接接触的保护电气不能满足自动切断电源的要求时,尚应在局部范围内将本规范第5.2.4条第1款所列可导电部分再做一次局部等电位联结;亦可将伸臂范围内能同时触及的两个可导电部分之间做辅助等电位联结。
辅助等电位应采取如下联结:① 金属导管、电机基座、基础内钢筋等可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外界可导电部分应形成等电位联结。
注意局部等电位现在都改名叫做辅助等电位了,坐上了辅助等电位,可以使电机发生接地故障时,人体承受预期接触电压降低很多(相比较于PE线连接到的LEB或者MEB)。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做的局部等电位联结不是为了快速跳闸。说白了,既然不满足规定时间跳闸,就已经放弃这条路了。爱跳不跳。走另外一条路保证安全。
当然很多专家对安全过于“敬畏”,总想两条路都要走。但在昌晖 小编看来这无疑是妇人之仁,没卵用,如即将实施的新强规,给指出的两条路:4.6.10 加热电缆辐射供暖设备、公共厨房用电设备、电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升降停车设备、人员可触及的室外金属电动门等用电设备的电击防护应设置附加防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采用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②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
电机外壳接地的规范及要求:
电缆接线盒里的PE线是保护用的,目的是防止定子绕组绝缘下降而使电机金属部分带电;机壳外带的也是PE保护线,其目的是将所有的电器设备及金属管路连接成一个等电势,组建成一个环路金属网,其终极目的也是保护和防止静电。要求地线的线径不小于1.5倍相线的线径。
接地电值不大于4欧姆。电机双重保护,就是电机外壳接地,0线也接地。我见好多的电机外壳都没接地,不过大容量电机外面都很明显有接地网连接。在工业及民用中,使用220/380V的电动机外壳都应该接地,这是规定。这个规定是主要从安全出发的,所以有人称呼叫“保安接地”。
这是因为电机在使用中有可能对外壳漏电、或是短路,外壳将带电。人站在地下如果接触了,将会有危险、甚至生命危险。
所以电动机外壳都必须接地。如果电动机外壳都已经接地了,万一发生外壳短路,这时将会跳闸,不会引发其他人身事故。接地的导线是与功率大小有关的,接地导线截面积的大小不得小于其他三根供电相线的截面积,另外接地电阻也是有要求的,这可以去查阅有关用电方面的法规就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