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及对策

[日期:2024-05-08]   来源:云南技能培训网  作者:云南技能培训网   阅读:26次

当前,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应急管理领域同样高度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精辟论述,实现既要以高水平安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又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的目标,本栏目将陆续刊发专家学者和应急管理工作者的学习体会,敬请关注,欢迎交流。


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面临的
重大风险挑战及对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云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 赵一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皓莹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安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环境和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涉及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和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元素往往伴随着更为复杂、防控难度更为艰巨的重大风险源,相应提出更高水平安全治理能力要求。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只有在保障安全发展的前提下,新质生产力才能得以健康、顺利的推进。
本文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性阐述及实践性论述的学习和领悟,以总书记提出的“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战略任务”的要求为出发点,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挑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防范化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伴随的新型安全风险的战略对策措施。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述

(一)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性阐述——定义、内涵、意义及要求
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笔者作以下梳理:
1.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2)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定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3.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4.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1)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2)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3)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4)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对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性阐述——策略、方法与路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重大风险源的思想认知

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需要先进的、高水平、高标准的安全与应急理论和战略策略做保障。
在国际工业安全领域,由于传统的重大危险源概念和理论技术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需求,21世纪初,国际安全应急领域创新性地提出了“风险源(Risksource)”的概念。从危险源到风险源,这是近十年国际公共安全研究重要的认知发展。这一概念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对于推进国家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并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构建专业化、高标准、高水平的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源的体系、机制和模式,将为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什么是风险源
1.国际上的通用定义:风险源是可能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风险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来源:ISOguide73;ISO31000/2009风险管理术语,原则,指南。)
2.国内尚处于对标引入相关概念,对其概念进行吸收探讨阶段。
(1)风险源:可能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风险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来源:与国际对标的国家推荐性标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2)风险源是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来源: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478-202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规范》)
(二)风险源如何分类
基于相关的定义,可以将风险源分为三大类。
1.有形的实体类风险源。
(1)系统(行业)类:行业、企业、项目、工程、岗位、产品等。
(2)区域类:园区、山区、景区、社区等。
(3)场所类:仓库、车间、工地等。
(4)设施类:桥梁、洞室、大坝等。
(5)设备类:机械、装置、电器等。
(6)工业危险源类:危化品装置或单元。
2.无形的状态类风险源。
(1)作业类:高危作业、变更作业、临时作业等。
(2)环境影响(叠加)类:气象因素影响、地质因素影响。
(3)外部因素影响类:外部工程施工影响、外部危险源影响等。
3.多形态组合类安全风险源。
(1)形态类风险源:点源、线源、面源、体源。
(2)物理因素叠加型风险源。
(3)化学因素耦合型风险源。
(4)物理—化学复合类风险源。
状态类风险源具有“多因素组合作用”和“多源异构”的特征。
风险源从视角上还可分为宏观风险源、中观风险源、微观风险源等。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伴随的状态类风险源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灾难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新技术、新动能、新业态的出现,必然形成状态更为超常、因素更为多样、系统更为复杂的风险源,使其在与自然系统(气象与地理)和社会因素组合、叠加或耦合的情形下,导致更多不确定性的新型重大事故灾难。如纳泰克事件:自然因素与技术因素叠加或耦合的重大安全事件;索泰克事件: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叠加或耦合的重大安全事件。
很难想象,没有状态类风险源、叠加耦合类风险源的概念和认知,如何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型重大风险源的挑战?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保障?如何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新技术的客观内在危险性,必然带来新型、新兴的公共安全风险源,并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劳动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技术环境和技术工艺等因素相互交叉、耦合,使得新型的风险源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隐匿性、软态性(无形的风险源),以及治理的艰难性和高成本性等特点。
随之,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当代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多的无形类、动态类、耦合叠加型重大风险源的防范,以及“黑天鹅”式的重大事故灾难事件的应对。
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特大事故和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以作出如下分析和判断:
(一)新基建形成的新型风险源引发的重大事故灾难分析
1.特高压技术系统状态类风险源:可能造成重大停电事故灾难。
2.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风险源:作为纳泰克事件类风险源,导致“黑天鹅”事件,如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地铁5号线被淹、2023年北京地铁昌平线“12·14”列车追尾事故等。
3.新能源(氢能、核能、水电、输油管线等)技术系统风险源:将会导致纳泰克、索泰克重大安全事件,甚至“技术—自然—社会”多重因素叠加、耦合导致特大安全风险事件,如俄乌冲突中已发生的水库人为决堤事件和海底输气管线人为破坏事件等。
4.大数据中心、软件系统风险源:导致城市自动驾驶数据失效、大面积交通堵塞瘫痪甚至重大交通事故、机场运行停摆等。
5.通信系统风险源:导致海底、陆地电缆破坏、失效失能,造成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等。
(二)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典型重大风险源
1.公共安全领域客观的实体类风险源主要包括工业安全领域的危险源(Dangersource)、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源(Pollutionsource)、防灾减灾领域的致灾源(Disastersource)、工业卫生领域的致害源(Hazardsource)、社会治安领域的损伤源(Harmsource)。
实体类风险源通常导致“灰犀牛”重大安全事件。
2.公共安全领域无形的状态类风险源。
状态类风险源通常具有急、难、险、重、异(异常、异形)的特征,主要包括:民生保障生命线工程类风险源(航运、航空、高铁、道路四大交通干线,燃气管线、高压输配电网、通信电缆等),气象状态类风险源(极端天气、异常气候等),地质状态类风险源(重大地质险情、脆弱地理承灾体等),移动类风险源(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运输危险化学品等),公共活动状态类风险源(人员密集活动、国家高级别重大活动等),公共卫生类风险源(重大疫情、群体性中毒事件等),管理状态类风险源(重大违法行为、普遍性违规行为、人为报复破坏等),非常态类风险源(临时性、重大危机状态,急难险异状态等),数据软件类风险源(数据失真失效、软件设计缺陷、软件运行故障、软件功能失效等),生产经营过程非常态类风险源(临时性活动或工艺、社会重大危机状态、高危行业的急难险重异常状态等),耦合叠加状态类风险源(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重大事故等纳泰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索泰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等),社会安全领域风险源(群体性事件、恐袭、网暴、负面舆情、黑客攻击等)。
(三)安全生产领域重大风险源导致的典型事故灾难
我国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状态类风险源引发的重大事故,教训深刻。如2023年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校“7·23”重大坍塌事故(气象因素与物质危险源的叠加类风险源),2023年北京丰台长峰医院“4·18”重大火灾事故(多主体交叉组合作业状态类风险源),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纳泰克事件),2021年北京丰台区“4·16”较大火灾事故(新能源、新业态风险源),2015年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人为—气象—地质多重叠加风险源)。
状态类风险源具有动态、隐蔽的特点,更为复杂、更多不确定性、更难防控,具有“小危险源高风险”的特征,通常导致“黑天鹅”事件。

四、新质生产力发展伴随的新型重大风险的防控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全社会需要增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伴随的新型重大风险源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警觉,并做好超前防控准备。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提出以下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领域新型重大风险源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全社会对“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引导和落实,营造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二是作为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应增强新产业、新行业和新领域人员的安全风险防控意识和认知。三是全社会应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生产经营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能动性。四是政府、媒体、社区等各方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安全风险防控知识,提高公众对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合力。
(二)提高新技术、新行业领域本质安全化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宣传“大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理念(人因—人本靠文化、物因—物本靠科技、管因—管本靠体系),用全要素本质安全化实现“本质安全生产力”。二是各级政府、各行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大对安全保障的投入,对新质生产力行业领域提出更高的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要求,提高生产力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新技术、新产业的安全发展。三是要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体系中本质安全因素,提高新技术的本质安全化水平;四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及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和强化安全监管能力
一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模式,构建“双向—多主体”能动协调的监管体系。二是转变监管方式和方法,变治标为主为治本为主、变危险治理为风险治理、变事故后果导向为客观规律导向、变事后的因素管理为事前的系统治理、变事故指标考核为安全效能评估等。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新技术,实现从安全监管智能化到安全监管智慧化、应急管理智慧化。
(四)提升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风险源科学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是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领域广泛宣传和学习风险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把握危险源与风险源的联系和区别,专业、精确认知和识别状态类“重大风险源”,为建立和推进以“重大风险源”为关键和核心的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统筹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文化氛围。二是建议实施针对涉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业领域重大风险源普查工程,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构建和完善以重大风险源为管控对象的公共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公共安全风险源的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重大风险源的决策评估机制,健全新兴行业和重点生产力领域的持续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健全针对重大风险源导致的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处置机制等。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挑战,而且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带来的新机遇:一是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认识;二是推动安全与应急管理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三是促进生产力要素的本质安全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包括提升劳动者的安全素质、提高生产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优化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模式体系;四是推动安全与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与进步;五是加速推进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