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8489748
13888147524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理论与方法

[日期:2024-06-13]   来源:云南技能培训网  作者:云南技能培训网   阅读:192次

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掌握)

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主要考查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等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相关内容。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物质方面的社会救助、精神层面的内在提升以及救助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

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社会工作者在参与救助过程中既要依据有关社会政策对困难群体进行及时救助,又要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实现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的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

(1)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

(2)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

(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

(4)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4.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求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层面上均有体现。其中,生理需求是服务对象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需求;社交需求是服务对象爱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尊重需求是指社会成员既有来自内部的自我尊重需求,也有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尊重和认可的需求;自我实现是进一步地发挥个人潜能,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高层次需求。


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掌握)

根据具体的社会救助内容,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救助,体现专业素质,为服务对象提供与救助内容相契合的专业服务。


真题精练

【论述题】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绝对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提出了改善加强社会救助的目标。

问题:

1.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发挥的作用。

2.从政策倡导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

1.(1)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评估者和资源整合者角色,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瞄准机制,提升救助水平。首先,社会工作者扮演评估者角色,通过驻村、扎根社区的形式走进农村贫困家庭,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贫困户或低保户。比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发放低保金的形式,对部分特殊困难家庭给予货币形式的社会救助,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生计调查评估,从而更精准地帮助和服务贫困人群。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优势为农村贫困家庭整合更多的经济救助资源。比如,争取慈善基金会的支持,或利用互联网众筹形式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捐款,以满足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经济需求,或者为面临辍学的孩子提供经济支撑,提供助学帮扶服务,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受教育子女的权利,同时也阻断因教育缺失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最后,社会工作可与金融部门合作介入小额信贷扶贫及相关理财服务,切实解决有发展能力贫困家庭的资金需求。

(2)社会工作者除了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为贫困家庭链接经济救助外,还特别关注农村“三留守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困境人群的精神与情感、教育与安全、照料服务等方面的关爱需求,在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宣传倡导方面提供精神救助。

①在社会融入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理念,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服务宗旨,从社会支持的视角,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农村贫困家庭调节家庭、邻里关系及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使贫困家庭能够认识到危机时有社会的支持,困难时有人关心和帮助,从而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希望。

②在能力提升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用增权赋能、优势视角,发掘农村贫困家庭自身潜能,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互联网培训等,学习谋生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发展农村生计项目提高经济收入,消除救助依赖。

③在心理疏导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对一的个案辅导服务,协助农村贫困家庭成员抚慰消极和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给予精神与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服务对象面临困难或危机时能及时输入希望,进行危机干预。

④在资源链接方面,社会工作者协助农村贫困家庭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

⑤在宣传倡导方面,社会工作者扮演政策倡导者角色,协助农村贫困家庭更详细、全面地了解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及时、有效地向政府反馈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的成效与不足,扮演“缓冲器”的作用,协调农村贫困家庭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完善,

(3)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采用以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模式,重建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空间。作为农村社会工作者,不是单一的救助者,而应接受整合者的功能定位。社会工作者通过前期驻村模式,与农村贫困家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期社会工作者动员各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会工作者作为组织者和能力建设者,介入社区发展,动员贫困家庭一起行动起来,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如经济合作社,发掘农村资源,引领村民摆脱贫困。

2.2014年5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始施行。各级政府按照规定,建构制度体系和协同管理机制,加强救助机构场所建设,完善救助经办基础条件,整合社会救助人员队伍,保证救助精准和效率,注重社会力量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受灾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大病救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基本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基本实现了对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的特别救助;积极落实灾难应急救助政策,基本保证了遇灾群体的生命财产保护和生活维持,推动了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临时救助的实践探索。但救助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保救助政策“应保尽保”使某些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低保救助政策自实施以来,由于其具有的“低保福利捆绑”效应,出现的消极后果是:有些低保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比临界线上没有进入低保范围的家庭要好;实际救助水平超出了特困人员救助水平;低保救助的高含金量还导致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不愿意就业,“应保尽保”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懒汉现象。

改进建议:按照实际困难状况和基本生活需要,实施梯度救助方式,做到需保则保,救助水平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止,将单纯资金救助改为发展性综合救助。

(2)救助政策对因病致贫造成的支出性贫困没有具体规定。自低保政策实施以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真正长期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几乎都已经进入低保范围。但由于低保政策规定只计算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支出,有些家庭收入虽好于低保家庭,但偶然遇到病灾打击会造成较大甚至巨大家庭开支,由于临时救助杯水车薪而陷入生活困境,无法得到现有政策的有效救助。

改进建议:高度重视重特大疾病致贫现象,通过调整和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政策,弥补救助政策体系的漏洞。

(3)社会救助政策应摒弃“负激励”因素。现行社会救助尤其是低保救助政策的核心是低收入补偿,实际救助资金数额等于政府救助标准减去申请救助者的实际收入。因此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负激励”性,即受助者无意通过劳动增加自己的收入(或者有意隐瞒自己的收入),因为增加多少意味着失去多少,劳动所得实际上成为对救助待遇的冲抵替代。因为其他社会救助也以低保救助资格为前提条件,它所制造的社会不公平也就更加严重。“负激励”性弱化了受助人口退出救助的意愿和就业自立的动机,因为一旦就业,有了一定收入就会相应降低低保金直至退出低保。很显然,如果就业后获得的收入抵不上或者仅仅是略高于低保户享受的待遇水平,这类对象一般会选择放弃劳动机会,或者想方设法隐瞒生活改善的实际情况。而且,因长期不就业、不接触社会,也会让这类群体陷于“贫困福利”不愿出来。最终部分低保救助对象长期沉淀下来,形成了“假象贫困”。

改进建议:将城市低保救助与就业、农村低保救助与扶贫开发相衔接,在低保救助中嵌入与劳动和就业的联动机制。在救助政策的制订中,要更加强调注重救助对象个体能力的增长,把更多的救助资金用于发展和促进就业上,采取就业激励措施,促进救助对象通过提升能力摆脱贫困。


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了解)

1.生态系统理论

该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这种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zz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其中,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系统,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家庭等小群体大的一些社会系统。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分析问题和选择介人策略的时候,应该从多系统来分析问题,对问题背后的多个系统进行介入。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生态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状态。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是这方面的弱势群体,因此社会工作的重点是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包括有形和无形支持,它既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客观的、物质化或可以数量化的支持,又强调我们主观上对支持的感受和体验。社会支持也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保障,当我们处于逆境中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我们力量和信心;当我们处于顺境中时,它同样可以带来快乐和充实。社会支持既是外界提供给的,同时也可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心理差异决定我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度和利用度存在差异。

3.赋权增能理论

赋权增能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赋权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赋权是社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从个人、人际关系、环境三个层面协助服务对象赋权。个人层面上的赋权聚焦于个人发展、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方式;人际层面上的赋权强调个人和他主要考查社会支持网络的定义和分类等相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环境层面上的赋权强调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