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作业安全指南
特种设备,小到民生领域的电梯、客运索道,大到工业生产中的起重机械、锅炉,因其结构复杂、运行风险较高,作业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作为直接操作这些设备的 “把关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每一个操作、每一次检查,都直接关系到自身、他人的生命安全及企业的财产安全。本文梳理了作业全流程中的核心安全须知与注意事项,为规范操作、防范事故提供清晰指引。
一、作业前:准备不充分,安全无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种设备作业的安全,始于作业前的细致准备。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确认资格、检查设备、评估环境”,杜绝 “带病” 作业、“无证” 操作。
1. 资质先行:确认 “能上岗”
特种设备作业属于持证上岗的法定范畴,无有效证件操作不仅违法,更是对安全的漠视。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对应设备类别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且证书需在有效期内,作业范围要与证书核准项目完全一致,比如 “起重机械司机(桥式起重机)” 证书不能用于操作塔式起重机。作业前要主动自查证书状态,若证书过期、复审未通过或项目不符,严禁触碰设备操作按钮。此外,新上岗、转岗或离岗 3 个月以上的作业人员,必须经企业专项安全培训和实操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作业,不可凭 “经验” 直接上岗。
2. 设备检查:确认 “能运行”
“设备零缺陷,作业才安全”,作业前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潜在故障隐患。针对不同类型的特种设备,检查重点各有不同:
起重机械(起重机、叉车等):要检查制动系统,通过空载、满载试刹确认刹车是否灵敏;查看起升高度限位、行程限位等限位装置是否完好;检查钢丝绳或链条有无断丝、磨损、锈蚀,连接是否牢固;确认压力表、电流表等仪表显示是否正常,声光报警装置是否有效。
锅炉:需检查水位计,确认水位在正常范围,玻璃管无破损、无堵塞;查看安全阀铅封是否完好,近期校验记录是否有效,手动试启检查是否灵活;检查压力表量程是否匹配,指针能否归零,校验标签是否在有效期内;确认排污阀开关是否顺畅,有无泄漏情况。
电梯:要检查层门与轿门关闭是否严密,门锁装置是否可靠、无卡阻;测试紧急报警电话、急停按钮等紧急装置是否正常响应;试运行时检查平层精度,确认误差在标准范围内;查看导轨有无变形,钢丝绳张力是否均匀。
若检查中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比如出现泄漏、异响、限位失效等问题,必须立即停机,悬挂 “禁止使用” 警示牌,并第一时间上报设备管理部门,严禁 “带故障” 勉强作业。
3. 环境与防护:确认 “无风险”
作业环境的安全隐患,往往是事故的 “隐形导火索”,需提前排查到位。在环境排查方面,要检查作业区域是否有障碍物、无关人员,必要时设置警示区;露天作业需密切关注天气,遇到暴雨、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禁止开展室外起重、高空作业;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如锅炉炉膛、电梯井道作业,需先检测空间内氧含量、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确保通风良好后再开展作业。
个人防护也不能忽视,作业人员需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PPE):起重作业要戴安全帽、穿防滑鞋;锅炉作业需戴防烫手套、护目镜;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双钩安全带,且要遵循 “高挂低用” 原则,不可因 “麻烦” 或 “熟悉环境” 而省略防护步骤。
二、作业中:规范操作是安全的 “生命线”
作业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风险高低。作业人员需严格遵循 “按规程操作、不违规蛮干、勤观察预警” 的原则,杜绝任何侥幸心理。
1. 严守操作规程:不越 “红线”
每类特种设备都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坚决不触碰以下 “红线”:
不超载:起重机械严禁超过额定起重量,即便 “只差一点” 也不行,同时禁止斜拉斜吊,避免因受力不均导致钢丝绳断裂、设备倾覆;电梯禁止超载运行,未经审批不允许装运易燃易爆物品。
不违规操作:锅炉运行过程中,禁止擅自调整安全阀、压力表;起重作业时要牢记 “十不吊” 原则,严禁起吊物下方站人;电梯司机在作业中禁止在轿厢内吸烟、玩手机,需实时关注乘客动态,确保运行安全。
不擅自离岗:作业过程中若需临时离开,比如去取工具,必须先停机、切断电源,将设备调整至安全状态,像起重机械要将吊钩落地、锅炉要进行压火处理,绝对不能让设备处于 “无人值守” 的运行或待机状态。
2. 实时观察:及时捕捉 “风险信号”
作业时要集中注意力,密切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和周边环境,一旦发现以下异常情况,需立即停机处理:
设备异常:设备出现异响,如金属摩擦声、爆炸声;振动突然加剧;出现油、气、水泄漏;仪表数值突变,比如锅炉压力骤升、电梯速度异常等。
环境异常:作业区域突然出现无关人员、障碍物;露天作业时遭遇突发恶劣天气,如强风、暴雨等。
自身或他人异常:自身身体出现不适,如头晕、乏力;发现他人违规进入危险作业区域等。
3. 沟通协作:避免 “信息差” 引发事故
涉及多人协作的作业,比如起重作业中 “司机 + 指挥 + 司索” 的配合,沟通必须清晰、统一,避免因 “信息差” 引发事故。一方面,要使用规范信号,指挥人员需通过标准手势、旗语或对讲机指挥,确保 “起钩”“落钩”“停止” 等信号一一对应,禁止用 “点头”“挥手” 等模糊信号传递指令。另一方面,要保持实时沟通,作业前需确认协作人员的职责和信号约定,作业中若信号中断或存在疑问,司机必须立即停机,待沟通确认无误后再继续操作,不可 “猜信号” 冒险作业。
三、作业后:收尾不松懈,隐患不遗留
作业结束不代表安全工作的终止,规范的收尾流程能及时消除隐患,为下一次作业筑牢安全基础。
1. 设备归位与断电:恢复 “安全状态”
作业完成后,要严格按规程停机,根据设备类型做好归位操作:起重机械需将吊钩落地,收回起重臂,切断设备电源;锅炉要按规定压火或停炉,关闭相关阀门,做好保温措施;电梯需将轿厢停靠在指定楼层,关闭轿厢门和层门,切断电源。同时,要检查设备是否存在表面损伤、部件松动等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上报。
2. 现场清理:消除 “环境隐患”
要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清理,移除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杂物、工具,确保作业区域无障碍物;收起临时设置的警示标志,恢复现场正常秩序;对于作业中产生的废料、废液,要按环保规定妥善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避免对环境和后续作业造成安全隐患。
3. 记录与交接:做好 “安全传承”
作业结束后,需认真填写设备运行记录,详细记录作业时间、设备运行状况、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信息,确保记录真实、完整。若涉及交接班,要与接班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接,清晰告知设备运行状态、注意事项及未处理的问题,避免因交接不清导致后续作业风险。
特种设备作业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作业人员,要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牢记安全须知与注意事项,以规范操作守护自身、他人及企业的安全,让特种设备真正成为生产生活的 “助力器”,而非 “风险源”。